一进入冬季,各种便捷式取暖神器便会在市场上火热起来,其中一种叫“掰掰热”的暖手宝已在市场畅销很多年。这种暖手宝只需轻轻一掰即可均匀发热,冷却后变为固态,在热水里一泡又恢复为原来的液态,供重复使用。谁曾想,这种基于“相变蓄热”的小小暖手宝同类技术理念竟已用在了更大的取暖舞台——电加热相变蓄能供暖技术,为西部地区清洁取暖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促进新能源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久维电力硬科技造就“智能充热宝”
相变储能清洁供暖技术,主要分为热化学储热、显热储热和相变储热。相变储热是一种以相变储能材料为基础的高新储能技术,是利用物质在凝固/熔化、凝结/气化、凝华/升华以及其他形式的相变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相变潜热的原理来进行能量储存的技术。相变储热系统作为解决能源供应时间与空间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可用于解决热能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矛盾,在太阳能利用、电力“削峰填谷”、废热和余热的回收利用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和空调的节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变储热可以分为固—液相变、液—气相变和固—气相变。目前,只有固—液相变具有比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供暖领域中,主要采用中低温相变蓄热温度,一般会控制在150 ℃以下。中低温相变蓄热供暖系统的设计,蓄热材料的选取是最为关键。首先要选择发生相变过程中相变温度不超过150 ℃的相变材料, 其次要考虑相变材料的化学稳定性,要保证蓄热材料超长使用寿命,还有蓄热材料的经济性、量大易取得,因此,中外学者在中低温相变蓄热技术的主要的研究方向也是对蓄热材料的研究。在供暖系统中供回水温度多为95/70 ℃,因此,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范围最好应在60~100 ℃之间,在目前可选择的中低温相变材料中,无机水合盐类具有化学稳定性好、单位体积储热值高和相变潜热量大的优点,但水合盐也存在易过冷,具有腐蚀性,热循环稳定性差等缺点。当然,久维电力已经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使用的相变材料是安全无污染、无毒无腐蚀、热循环稳定的中性相变材料。
久维电力系陕西运维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运维电力,证券代码:832505)的全资子公司,系我国西北地区首家自主研发成功“相变储能清洁供暖技术”并积极推广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久维电力研发的相变储能清洁供暖技术的供热单元,就相当于一个“充热宝”,夜间充电,日间使用,白天供暖并不用电。不仅完全可以替代传统供暖,关键是这种技术还能大幅降低居民用户和企业的日常供暖使用成本,让那些集中在拥挤的城市和分散在城市边沿的新老建筑供暖困难户,看到了新希望!市政集中供暖及燃气管道无法覆盖的建筑,各类新建办公楼宇、商业综合体、住宅小区、医院、学校、宾馆酒店、政府机关、公用建筑等实体单位,都需要面对自建或改建供暖系统的难题,而久维电力清洁储能供暖技术,给庞大的刚需提供了解决办法。
那么,相变储能供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清洁供暖新技术?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节能、经济、高效,促进“削峰填谷”
我国城市高峰时期用电量大,用电时间集中,导致用电峰谷差距越来越大,电网发电设备利用率降低,发电成本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的峰谷差和峰值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大,对电力调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电力部门出台了“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拉大用电峰谷的电价,鼓励居民避开用电高峰时期在用电低峰时段用电,达到缓解电网供电压力,提高设备发电效率和节约成本的目的。
该项相变储能清洁供暖技术,能够合理地利用低谷电量,在用电低谷时期,将廉价的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在蓄热材料中,当白天电价高时再将储存在蓄热材料中的热能释放出来,实现电量的“削峰填谷”、平滑用电曲线和节约用户运行成本的目的。蓄热技术既可以缓解电厂高峰时期供电压力,又可以有效的解决用电峰谷差距大的问题。
同时,相比传统集中供暖方式,这种新技术,不需要在建筑物之间开挖铺设供暖管道,给用户省掉了昂贵的基本建设费(碰口费),热源可以灵活的安置在建筑物内,全自动控制,无人值守;这项技术又是常温、常压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很高;日本三菱制造的中央空调系统噪音一般在50分贝左右,储能供暖系统噪音指标在40分贝以内;由于采用了模块化技术,供暖范围可以做到100万平米以上,而且施工快,建设周期短,投资费用低,是需要快速投入营业的商业综合体、学校、高端房地产等项目的最佳供暖基础设施。
供暖案例——运维国际总部大厦清洁供暖示范样板工程
供暖设备放置于地下一层,现场分为三个部分:电力控制房、蓄热单元、板换机组。电加热锅炉数量为两台,功率为1000Kw;现场有两套板换系统,分别为空调用换热板换Ⅰ和地辐射用换热板换Ⅱ。供暖面积3.7万平米,客户端温度稳定保持在18-24℃。
随着政府清洁供暖政策的大力实施和人民群众供热需求的提高,安全、方便、舒适、高效、经济、环保的相变储能电蓄热采暖方式将越来越多地占据热力供暖市场份额,未来相变储能蓄热采暖将成为市场的主流采暖方式。
运维电力 费蕾
2021年11月3日